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浙江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藍星衛士”項目走進青島。當我們來到青島西海岸新區西楊家洼漁村,看見不少漁民正在低頭忙碌著。走近一看,大家手里竟然正忙著穿針引線。再一打聽,原來是用廢棄的漁網在做裝垃圾的網兜。


“這是為我們今年承接的藍星衛士海洋守護公益項目準備的。以前當地漁民、漁嫂志愿者清潔、巡護海洋環境時,都是使用環保購物袋、網兜來裝垃圾,但這回大家開動腦筋變廢為寶,把廢漁網改成網兜來裝垃圾。”青島西海岸新區藍灣生態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樹杰如是說。

廢棄漁網指尖變“網兜”
“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是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浙江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起,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執行的一個海洋環境保護項目。早在籌備階段,“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伙伴機構青島西海岸新區藍灣生態公益服務中心,就開始廣泛發動青島、日照兩地參與項目的漁民志愿者,將家中的廢棄漁網,改制成回收海洋垃圾的網兜。


看著出海打魚一把好手的漁民志愿者們,手拿剪刀、穿針引線也同樣利索,是不是特別佩服?但這對于漁民來說,其實是家常便飯。志愿者李和峰告訴我們:“平常不出海的時候,我們也會像這樣,修補破損的漁網。漁網破得太厲害,徹底不能用了,才會丟掉,或當廢品賣掉。但沒想到現在還能把原本沒用的漁網,做成網兜裝垃圾,真是變廢為寶。”

“藍星衛士”守護藍色海洋
據悉,從2022年3月開始,在藍灣生態公益服務中心的帶動下,在日照、青島共計有20艘漁船參與了“藍星衛士海洋保護項目”。當地的漁民志愿者將在捕魚作業中一并打撈起的海洋垃圾、海面上的漂浮的垃圾、以及出海期間漁船產生的垃圾全部帶回碼頭。同時,還會由當漁民組成的“藍星衛士E守護”巡護小分隊,在沿線海灘上進行海灘環境巡護和撿拾垃圾。




撿拾的垃圾經過分類稱重后,將其中可以回收的廢棄漁網、塑料制品等部分,制作成環保工藝品或進入回收再利用渠道;而對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廢棄物,則會協同社區環衛人員按照相關要求處置。


作為兩地“漁民志愿者”的帶頭人、推動者,青島西海岸新區藍灣生態公益服務中心劉樹杰表示:“以往漁民出海捕魚,一網撈上來除了魚蝦,還會夾雜著大量的海底垃圾。很多漁民把魚蝦分揀出來后,往往會將垃圾又拋回大海。大量廢舊塑料等垃圾沉睡海底,令大海不堪重負。現在有了這個項目,可以支持漁民將垃圾帶回,久而久之,肯定會帶動更多人參與到海洋保護的行動中來,逐漸養成垃圾回岸的習慣。我們這些靠海吃海的漁民,不做旁觀者,大家都愿保護好家門口的大海。”


“我們希望通過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既能促進項目執行地海洋環境改善,推動更多的漁民、志愿者一起參與;同時又能通過這種試點嘗試,逐步形成一種從海上垃圾打撈到垃圾回岸處置的閉環,并將這種方法向更多的區域推廣,從而帶動、引導更多的漁民參與進來,讓海上垃圾順利回岸。”作為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的執行方,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江燕表達了對項目執行的深切希望。
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

藍星衛士海洋守護項目是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浙江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起,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執行的海洋環境保護的公益項目。旨在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要求,結合“海洋垃圾問題、塑料污染、循環經濟”等社會熱點話題,通過多種形式的項目開展,形成由公益機構主導、社會企業支持、公益伙伴協作、社會公眾參與、現代科技賦能的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專業化、社會化大接力,以期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共融業態,提升社會公眾海洋生態保護觀念和意識,總結出公益力量可持續推動海洋保護的方法經驗,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一份貢獻。